这些才能的构成需要唤起学术共同体的社会良知,构筑共有的学术文化氛围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知识分子是至善至美的代表。例如,“文王为室推演《周易》,仲尼困难时撰写《春秋》,将屈原放逐给了他《离骚》”,描写了古代文人志士不屈不挠的文人气质。在
浮躁的社会大布景下,必须管理学术,唤醒学术人的社会良知。现代高中学者是现代的知识分子,应该作为社会良知的范本。首先要激活学术者的自我控制。
“学术人”的本质是自在与自律为一体的人或职业人。学术人士必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拥有灿烂的文人传统,并遵守康德所说的“心中的道德法则”。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应该保持学术人的诚实、至善、尊德性的品质。
因此,学术共同体的道德建设迫在眉睫。学术共同体除了把重点放在职业性质相同之外,更内在的是有共同的兴趣、理念。因此,学术共同体必须加强对学术共同体的认识,激活学者的学术主人公的认识,打破学术无毛的旁观者摩亚,净化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空气。
同时提倡学术自在、学术相等、学术立异、学术批判,面对学术不良现象进行系统、可继续教化和限制。